從各地“十三五”規劃看新型基礎測繪建設
“十三五”時期是推進新型基礎測繪建設的關鍵時期。2015年,國家測繪地信局提出新型基礎測繪建設并將其寫入《全國基礎測繪中長期規劃綱要(2015-2030年)》(經國務院批復,以國函〔2015〕92號印發,以下簡稱《規劃》)。為統一思想、凝聚共識,國家局開展了一系列工作,2016年初印發了《2016年測繪地理信息工作要點》,提出要“研究制定新型基礎測繪體系改革方案”。發展中心貫徹落實相關文件精神,組織開展了系列研究和調研,在《調查 研究 建議》刊發了“新型基礎測繪筆談”系列專題文章,組織召開了“新型基礎測繪研討會”。在以上工作基礎上,各地對調整原來基礎測繪發展思路、推動新型基礎測繪建設初步形成認識。在此,中心課題組搜集了各地已經印發或者即將印發的測繪地理信息事業“十三五”規劃或基礎測繪“十三五”規劃,通過對規劃指導思想、總體目標、重點任務等內容的梳理和分析,總結各地對新型基礎測繪的理解和認識,形成以下報告。
此次調研共搜集了河北、山西、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江蘇、浙江、福建、山東、河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云南、西藏、陜西、甘肅、青海、寧夏等21個省級測繪地理信息事業“十三五”規劃或基礎測繪“十三五”規劃,另有寧波、濰坊2個市級規劃。其中,截至調研結束,已經印發的規劃有11個,多數由省(自治區)發改委聯合當地測繪地理信息主管部門印發,福建、山東、甘肅、寧夏由省(自治區)政府印發。從樣本的地域分布、經濟情況等來看,樣本基本能反映全國的總體情況,具有有效性。
一、各地對新型基礎測繪的認識
在調研的21個省級規劃中,寧夏基礎測繪規劃中并沒有明確提到“新型基礎測繪體系”,其他省都將其寫進了基礎測繪“十三五”規劃的發展目標、指導思想或原則中,大部分省還在保障措施中明確,要按照新型基礎測繪的要求,加強經費投入、加強創新人才培養,調整現有隊伍布局等(各地對新型基礎測繪的部署見附表1)。
基礎測繪的轉型升級,根本上說就是生產體系和應用服務的轉型升級。在多數地方規劃中,都充分強調大數據、云計算在新型基礎測繪建設中的作用,在重大任務中提出了相關思路。雖然在表述上不太統一,但是具體建設任務和思路都是一致的。大數據中心的理念是整合各部門、各類型、各尺度、各要素、各時間的地理信息數據,實現時空信息的處理、統計分析、數據挖掘等。云平臺的理念是以互聯網為媒介,實現服務的多樣化、定制化等。
二、“十三五”規劃中基礎測繪產生的變化
在國家局提出新型基礎測繪后,各地反響強烈,從基礎測繪的發展理念到具體任務布局,與“十二五”規劃比較都有了明顯的變化,具體來說包括以下幾方面。
1.總體發展理念的變化
①“融合”成為現代測繪發展的方向
與新技術融合發展已在各地基礎測繪規劃中得到充分的重視,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一是大數據中心的建設。河北、山西、吉林、黑龍江、江蘇、浙江、山東、河南、湖南、四川、陜西、甘肅等12省及寧波、濰坊等市,明確提出要建設“大數據中心”,要利用大數據技術,建設跨行業跨層級的時空信息大數據,要關聯整合多部門的多維、多源、多類型信息資源,形成信息資源的快速共享、互聯互通。大數據中心的建設體現了不同技術、不同數據、不同層級的融合,是“十三五”時期各地建設的重要任務。二是三網融合成為“十三五”期間基礎建設重要任務。河北、山西、遼寧、江蘇、浙江、福建、山東、湖南、青海等9省明確提出“十三五”期間要實現大地、高程、重力控制網的三網融合。三網融合的發展思路早在國家局“十二五”規劃中就已經提出,但在地方“十二五”規劃中響應者甚少,直到“十三五”規劃各地才將其作為建設重點。可以看出,從國家提出思路到各地方貫徹執行,這中間大概有五年的滯后期。三是時空信息云平臺的建設。河北、山西、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江蘇、浙江、福建、山東、河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云南、陜西、甘肅、青海、寧夏等20省(自治區)都提出要建設時空信息云服務平臺,占省樣本總量的95%。云平臺主要采用云計算技術,實現時空數據資源的按需調用、數據動態分析處理、云端制圖表達、時空信息挖掘與決策支持等,提供目錄服務、定位服務、處理服務和分析服務等多方位服務。
②“開放共享”成為重要發展趨勢
中長期規劃中提出,“開放共享”是新型基礎測繪的重要特點。而從各省規劃內容也可以看到此趨勢。一是部門共建共享已成為全系統共識。規劃中提出要加強部門共建共享的省份有20個,分別是河北、山西、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江蘇、浙江、福建、山東、河南、湖南、廣西、四川、云南、西藏、陜西、甘肅、青海、寧夏。二是多個省探索引入社會資本發展基礎測繪。創新多元化投入渠道,實現投入上的“開放”。內蒙古、遼寧、吉林、浙江、河南、湖南、廣西、云南等8省都提出充分利用社會資源,探索多元化投入模式。三是將志愿者模式引入地理信息采集。要實現地理信息數據的實時快速更新,單靠專門的隊伍按周期進行全面測繪是無法實現的,而且成本巨大。在這個“人人都是測繪者”的時代,應該也只有引入社會大眾的力量,才能實現效率的最大化。雖然目前只有江蘇省明確提出志愿者地理信息采集,但其做法非常值得借鑒和思考,也將成為一種發展趨勢。江蘇省將地理信息采集和生產、管理的“網絡化”、“志愿者模式”結合起來,實現地理信息的快速更新和實時化。規劃中提出,建立快速獲取和更新基礎地理信息數據的技術方法和工藝流程,構建網絡環境下的新型基礎測繪生產管理和質量控制信息化平臺,實現測繪生產全過程的網格化、流程化、智能化。將志愿者地理信息采集與分析挖掘技術作為重點研究技術。目前很多技術已經取得突破,應該繼續加強這方面的技術攻關,早日實現這種模式。
③從“重建設”轉變為“建設服務并重”
“十三五”規劃和“十二五”規劃比較,還有一個顯著的理念上的不同,那就是基礎測繪從以地圖測制更新向地理信息綜合服務轉變,從重建設到建設服務并重的轉變。“十二五”規劃中,基礎測繪的重點主要集中在基準建設、基礎地理信息的獲取和更新、地形圖的編制和出版,而從“十三五”規劃中可以看出,地理信息的服務已經提到與建設并重的位置。基礎測繪工作重點由以測繪基準建設、基礎地理信息采集為主,向以測繪基準管理服務、基礎地理更新共享與公共應用服務為主轉變,強化基礎測繪服務的公共性和權威性。基準服務方面,所有省都提出要建設省導航定位服務系統。除西藏外,其他省都提出要建設時空信息云服務平臺,提供多樣化的服務。而定制化的服務成為基礎測繪未來服務的重要方向。河北、黑龍江、江蘇、浙江、山東、湖南、四川、西藏、甘肅、青海等10省都提出要發展個性化地理信息定制服務。
2.具體任務部署的變化
①現代基準的建設
所有省級規劃都將完善和維護現代測繪基準體系的建設列為基礎測繪“十三五”規劃的主要任務之一,并提出要推進導航定位服務系統的建設。與“十二五”建設重點比較發現,大多數將建設和完善衛星定位服務系統作為“十三五”發展重點,提出了具體目標和推進措施,以提供高精度的衛星定位應用服務。河北、江蘇、浙江、福建、四川、云南和寧夏等7省(自治區)規劃在主要任務中提出加密部分地區重力點,開展對空白區重力測量,約占省樣本總量的33.3%。另外,河北、山西、遼寧、江蘇、浙江、福建、山東、湖南、青海等9省計劃在“十三五”期間完成大地、高程、重力三網融合,約占省樣本總量的42.9%。其中河北、江蘇、山西、湖南將其列為規劃的發展目標之一,作為推進現代化測繪基準體系建設的主要任務。
②基礎地理信息資源建設
傳統基礎測繪因為技術條件和經濟條件限制,覆蓋范圍只局限在內陸,而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戰略拓展需要,海洋、水下等區域的基礎地理信息重要性越來越凸顯。中長期規劃明確提出,要實現“全球覆蓋、海陸兼顧”。這意味著,新型基礎測繪的覆蓋范圍要完成從陸地到海洋,從水上到水下,從地上到地下的拓展。同時,要不斷增加相關重要地理信息要素。12個省級規劃中提出要建立全省(自治區)地理空間信息大數據應用中心,約占省樣本總量的76.2%,這些省分別是河北、山西、吉林、黑龍江、江蘇、浙江、山東、河南、湖南、四川、陜西、甘肅。在地理信息覆蓋范圍上,除山西、西藏外,大多數省(自治區)的規劃都提到要實現陸海一體化的多維基礎地理信息數據的全覆蓋。所有的沿海省份都將近海海域、重點海域、海島(礁)、沿海灘涂等地理信息獲取作為“十三五”期間的重點工程,包括河北、遼寧、江蘇、浙江、福建、山東、廣東、廣西8省;內陸省份則都將行政區域范圍內的重要水域的水下地理信息資源獲取作為重點任務。河北、遼寧、黑龍江、江蘇、浙江、福建、山東、河南、湖南、廣東、四川、陜西等12個省提出要進行水下地形測繪,占省樣本總量的57.1%;河北、江蘇、浙江、福建4省計劃將在“十三五”期間使基礎測繪的工作范圍從室外延伸到室內,將開展對重點區域和特定場所的室內空間測繪;地下空間地理信息獲取和新的要素拓展也得到很多省的關注,河北、內蒙古、吉林、黑龍江、江蘇、浙江、福建、山東、河南、湖南、四川、陜西、寧夏等13省(自治區)在規劃中提出將推進城市地下管線及地下空間設施測繪與更新工作;另有河北、遼寧、吉林、黑龍江、江蘇、浙江、福建、山東、河南、湖南、廣西、四川、云南、甘肅、青海、寧夏等15省將在“十三五”期間進行全景三維場景的構建,約占總樣本量的71.4%。
③基礎地理信息的維護更新
中長期規劃指出,新型基礎測繪的重要特征之一是“聯動更新”。地理信息的更新是為了保持數據的現勢性。由于財政投入有限,傳統基礎測繪一般采取按周期定期更新的方式。經濟發達省份更新時間較短,而欠發達省份通常更新時間都比較長。為了加快數據的更新,很多省份開始每年按要素更新基本比例尺地形圖。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對地理信息的現勢性要求也越來越高,多數省份在分析新需求、新形勢時都提到數據的高效更新、快速更新、準實時更新等。要實現這個目標,很多省都提出了不同層級比例尺地形圖的聯動更新,這也是在現階段管理體制和技術條件下能實現的可行方式。
從調研結果看,樣本所有21省(自治區)都計劃在“十三五”期間完善基礎地理信息更新維護機制,河北、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江蘇、浙江、福建、山東、河南、湖南、廣東、甘肅、青海等14省(自治區)提出將采用聯動更新的方式,約占省樣本總量的66.7%,例如浙江省數據更新近期目標采用了“逐級推送、聯動更新”的方式,建立快速更新生產技術體系。湖南省采用“統一數據庫時態+年度動態更新+省市縣三級聯動更新”為主要思路的更新維護方案。吉林省提出按照“統一設計、共同投入、級聯更新、成果共享”的思路進行數據的維護更新。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江蘇省計劃將在“十三五”期間實現由單一比例尺更新向多比例尺聯動更新的轉變,并提出將發展智能測繪,重點研究志愿者地理信息采集等技術,以實現地理信息數據更新模式的創新。可以看出,江蘇省數據更新思路更為接近新型基礎測繪的理想模式,采用互聯網大數據和基于移動基站高清攝像的地理信息數據更新模式。
從以上模式可以看出,省、市、縣聯動更新成為“十三五”期間的地方基礎地理信息數據的主要更新模式,而“志愿者+網絡化”實時更新將成為未來新型基礎測繪的更新方向,也體現了新型基礎測繪“開放共享”的特點。在這方面,江蘇、浙江等省的實踐顯然走在了各省前面。
新型基礎測繪最終要實現“一次采集,聯動更新”,要建立一個全國統一的數據庫。從上文可知,大多數省都提出要建立統一的大數據中心,而在這種理念下地理實體編碼技術的運用成為實現這一目標的關鍵。“用地理對象組織空間數據,并賦以唯一的地理實體標識,即地理實體編碼,則可以建立不同比例尺空間數據之間的關聯關系,實現同一地理對象在空間數據庫中的多比例尺集成管理,進而實現多尺度表達空間數據聯動更新。”[1] 在規劃中明確提出要開展地理實體編碼技術試點的有江蘇、浙江和湖南等省。此技術的成熟性和實際可操作性仍需要進一步跟進研究。
④產品體系和服務模式
中長期規劃綱要在重點任務中提出,“按照新型基礎測繪的要求,持續推進基礎測繪生產模式、服務產品、服務方式等方面的創新。”樣本中全部省級規劃(共21個)提出將要豐富和完善地理信息產品服務體系,大多數省(自治區)提到目前面向大眾的地理信息產品比較單一,實用性和開放性不高,計劃在“十三五”期間以各地需求為導向,構建完善的產品開發與應用體系。另河北、黑龍江、江蘇、浙江、山東、湖南、四川、西藏、甘肅、青海等10省(自治區)提出將采取產品定制服務,以滿足公眾的個性化需求。浙江、湖南等省提出,新型基礎測繪產品包括各類地圖、數據庫、地理信息應用系統、移動端APP等。在新型基礎測繪重點產品開發上,河北、遼寧、吉林、黑龍江、江蘇、浙江、福建、山東、河南、湖南、廣西、四川、云南、甘肅、青海、寧夏等15省都提到三維實景相關產品。除西藏之外,其他所有省、市規劃都將建立統一的時空信息云平臺列為規劃的主要任務或重點實施項目。
⑤管理體制機制
新型基礎測繪目標的實現,離不開對現有基礎測繪管理體制機制的調整,這從調研情況中也得到充分說明。幾乎所有規劃都指出要健全機制體制,其中18個省(自治區)(除西藏、陜西、寧夏)提出要建立健全省、市、縣三級地理信息資源聯動共享機制,占省樣本總量的85.7%。幾乎所有規劃樣本都提到將加強部門之間的協作,建立部門間共建共享機制,提升地理信息資源共享水平。另外在投入機制方面,內蒙古、遼寧、吉林、福建、河南、湖南、廣西、云南8個省(自治區)規劃提出要將社會資本引入測繪地理信息事業的發展中,形成多元化投入模式,占省樣本總量的38.1%。
3.目前新型基礎測繪建設存在的問題
從各省“十三五”規劃的內容可以看出,各省對新型基礎測繪建設以及測繪地理信息事業“5+1”總體布局并沒有完全理解到位。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①部分省數據采集和生產模式并沒有實質變化
按照中長期規劃的要求,新型基礎測繪的數據采集和生產比較理想的模式是基于地理實體編碼,一次采集,能采盡采,動態更新,建立無比例尺數據庫。將無比例尺建庫和按比例尺出圖有機結合起來。這種模式打破了傳統按比例尺劃分各級測繪地理信息部門行政職能的管理模式,也顛覆了原有的數據庫結構和技術標準體系,是基礎測繪未來發展方向,雖然真正實現需要五年甚至更長時間,但是在“十三五”時期需要盡快啟動建設。從各地“十三五”規劃內容來看,只有小部分省確定了基于地理實體編碼的技術和數據采集,大多數省的地理信息采集和數據庫建設仍然按照現在比例尺劃分標準進行,基礎測繪成果也主要是現有的產品。比如,仍然有很多省提到不同比例尺地形圖的不同更新周期等,尤其是中西部省份,目前很多仍沒有完成1:1萬地理信息的全覆蓋,因此在“十三五”期間,仍將1:1萬,1:5000地地理信息的獲取和更新作為重要內容,主要按照現有的生產組織模式來開展,包括外業調繪、4D產品生產、入庫等。仍停留在不同形式的地圖產品和服務的研究和生產。
②部分省數據庫建庫理念沒有變
正如上文分析,新型基礎測繪數據庫的建設是對傳統的顛覆,數據庫的邏輯結構、標準體系都和原來有顯著的差別。傳統的數據庫主要根據最后出圖的要求進行要素取舍、采集和建庫,而新型基礎測繪則將地理信息采集和可視化或制圖表達相互分離,采集主要根據影像數據或者其他資料的信息來確定采集內容,按照“能采盡采”的原則進行采集,而在應用時則根據不同的要求,對要素進行選擇、綜合和可視化,形成所需要的產品系列[1]。而從目前地方規劃的內容來看,各地的數據庫建庫仍然是制圖數據模型,以不同比例尺地形圖來建立數據庫,不同數據庫之間標準不同,相互獨立,這和新型基礎測繪的要求是大相徑庭的。
只有個別省(自治區)將在“十三五”期間建設基于地理實體編碼的基礎地理信息資源庫,分別為江蘇、浙江、甘肅和寧夏,約占省樣本總量的19.0%。從兩個數據說明,多數省意識到目前數據庫的局限性,并都有著建立統一數據庫的強烈意愿,但是在數據庫的具體建設理念和操作事實上,大多數并沒有相關的思路。
③多數省對新型基礎測繪產品和多樣化定制服務實現途徑不明確
中長期規劃要求,“以現代測繪基準體系和數字地理空間框架為主要成果內容,提供滿足多樣化需求的定制服務。”“按照新型基礎測繪的要求,持續推進基礎測繪生產模式、服務產品、服務方式等方面的創新。”那么,新型基礎測繪的產品體系和服務模式與目前比較,將更加強調以需求為導向,產品體系要涵蓋現代基準、遙感影像、基礎地理信息、公共地圖、數據庫和平臺等,服務方式也由現在以窗口式服務為主變為窗口式服務、網絡平臺式服務、定制化服務、模塊化服務等多種模式并存的新局面。但從現有地方規劃來看,雖然各省都意識到了產品和服務需要創新和豐富,但多數省份對多樣化產品的理解仍然停留在創新地圖種類的層面,比如,主要增加專題地圖、公益性地圖、領導工作用圖的生產和出版,但其實這都屬于公共地圖這類產品的范疇,產品體系應該包含多類產品形式,每一類又有多種產品,各地對此都沒有明確的說明和規劃。服務模式方面,到底應該包含哪些內容,服務模式需要進行哪些拓展,也沒有相關的信息。大家對基礎測繪的服務應該由標準化向定制化轉型形成了共識,要以需求為導向,推進供給側改革,而定制化服務該如何開展,則都比較模糊,這樣在實踐中無法操作,不利新型基礎測繪的開展。
④不符合測繪地理信息“5+1”總體布局
在2016年4月份在蘇州召開的新型基礎測繪研討會上,王春峰副局長提出了“5+1”測繪地理信息事業總體布局,要求“努力形成以新型基礎測繪、航空航天遙感測繪、全球地理信息資源建設為主要內容的基礎保障服務,以及以地理國情監測、應急測繪為主要內容的深度融合服務,打造相互配合、互為補充的公益性服務格局。”幾大業務之間應該是相互配合、互為補充的關系,因此,在生產模式上,業務體系設計上,標準規范上,都要考慮幾大業務之間的關系,保持各自特色,避免重復建設,實現資源的有效整合。綜觀目前各地方的規劃內容,目前一般將地理國情監測和應急測繪等業務作為基礎測繪組成部分(占樣本的83%),并沒有意識到這些業務之間的根本區別,也并未考慮不同業務之間在生產組織、業務標準等方面的統籌。從根本上說,這五大公益性業務都是獲取地物的空間地理信息,分析不同地物之間的空間關系及其變化,因此,在生產模式、技術體系等方面會存在若干一致部分,若不提前做好統籌考慮,將可能造成重復建設和資源浪費。
⑤生產組織模式沒有變
中長期規劃在重點任務部分,明確了要“按照新型基礎測繪的要求,持續推進基礎測繪生產模式、服務產品、服務方式等方面的創新。”新型基礎測繪按照生產服務流程和技術體系可以分為數據獲取與處理、數據集成與融合、數據分析與挖掘三大部分。根據以上新的生產的流程劃分和特點,要處理好兩大組織模式問題。一是縱向上,要形成按要素、對象、區域的立體式組織分工,形成分工明確、地域性強的新型基礎測繪隊伍架構;二是橫向上,需要建立協同共享,社會參與的生產組織新方式,要建立部門數據匯交、測繪集成融合、社會眾籌參與的共建共享采集更新方式。而從各省規劃中,并沒有看到相關的布局和考慮。多數省都提出要按照新型基礎測繪的要求,探索建立適應新形勢的生產組織體系,但是具體如何構建,主要包括哪些方面,需要進行哪些變革,都沒有明確的說明。可以看出,各省在新型基礎測繪的整體體系考慮上,仍在初級探索階段,并沒有具體措施。
三、對下一步推進新型基礎測繪工作的建議
綜觀各省基礎測繪“十三五”規劃內容,可以看到新型基礎測繪建設目前還處于探索和研究階段,只有廣集智慧,整體謀劃,積極試點,分步實施,才能穩妥地實現中長期規劃所明確的2030年的建設目標。
1.加快推進現有工作,快出成果
一是要深化研究,盡快完成頂層設計。目前各省對各地對新型基礎測繪的具體建設和實現路徑仍然比較模糊。數據庫如果構建?聯動更新怎樣實現?志愿者信息采集模式是否可以引入到基礎地理信息采集?新型基礎測繪的產品體系和服務模式應該是怎樣的?未來的標準體系如何重新構建?這些問題都需要進一步加深研究,系統謀劃。國家局2016年工作要點已經明確指出要“研究制定新型基礎測繪體系改革方案。”并已經由局領導牽頭開展新型基礎測繪的相關研究。建議在出版專著的同時,同步出臺頂層設計方案。頂層設計方案要明確建設目標、重點任務、力量布局和體制機制,確定管理模式、生產方式、產品形式、服務模式的結構性改革任務等。要明確改革時間表,進行可行性評估和實踐檢驗,要具有科學性、針對性和可操作性。二是加快試點。選擇若干地區和單位開展試點,切實推進新型基礎測繪體系建設。可以根據目前各地區已經開展的新型基礎測繪的相關規劃情況,選取有代表性的省、市,并逐步將試點經驗推廣到更多的地區,在試點中不斷總結和完善,最終形成全國性的方案。尤其要注重標準先行的原則,在試點中確定好標準規范。在新型基礎測繪的采集更新等試點中,要注重與其他業務、其他部門之間的標準銜接,這是今后基礎測繪服務應用的重要基礎。
2.加強宣貫,統一全國思想認識
新型基礎測繪是未來基礎測繪的發展方向,尤其在數據庫建設、數據更新、生產服務等方面都和傳統有重要的差別。如果不在全國形成共識,很容易出現在改革過程中不一致或者不徹底的情況,因此,要加強對相關管理人員的培訓,保持其知識和理念的更新。可以通過開辦專欄的形式,在測繪系統報紙、雜志、微博、微信等重要宣傳平臺宣傳相關的思想;在試點完成后,針對形成的頂層設計書開辦主題講座或培訓班,詳細解釋和說明新型基礎測繪的主要建設任務和目標等;選取在試點工作中成功的省市案例,發放到各省進行學習。另外,發展中心計劃建立測繪地理信息智庫,建議充分發揮智庫的平臺作用,在繼續深化新型基礎測繪研究的同時,在智庫平臺上進行廣泛宣傳。通過多種形式和渠道,盡快統一全國思想認識,形成改革轉型合力,推動新型基礎測繪體系盡快建成。
3.召開全國新型基礎測繪研討會
思想的交鋒總是可以迸發出智慧的火花。一場高質量、高規格的研討會的召開,可以收獲很多新的思想,可以讓問題更明確并得到廣泛共識。2016年4月在蘇州召開的新型基礎測繪研討會就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對于推進新型基礎測繪的研究起到了重要作用。建議在2017年選擇適當時間,由國家局召開更大范圍、更廣領域的新型基礎測繪研討會,通過總結“十三五”開局之年在新型基礎測繪建設探索中取得的成績,交流存在的問題,探討下一步建設思路,為測繪地理信息全行業全系統明確方向,統一認識,更好更快推進新型基礎測繪建設。
更多相關
第七屆全國測繪地理信息博覽會取得圓滿成功
第七屆全國測繪地理信息博覽會取得圓滿成功 11月8-10日,第七屆全國測繪地理信息技術裝備展覽會暨全國測繪地理信息博覽會與中國測繪地理信息學會2017年學術年會在南京國際展覽中心同期隆重舉行,此...
新春路上的測繪現場
根據自然資源部北海局工作安排,大連海洋環境監測中心站在“旅順新港、長興島、鲅魚圈”水文站開展高程測量工作。春節前夕接到水準測量任務后,自然資源部第一大地測量隊精密工程測量中隊水準組的測繪隊員們,驅...
徠卡全站儀助力2.35萬噸橋梁轉體
橋梁轉體施工是上世紀40年代以后發展起來的一種架橋工藝,它是在河流的兩岸或適當的位置,利用地形特點使用簡便的支架先將半橋預制完成,之后以橋梁結構本身為轉動體,使用一些機具設備,分別將兩個半橋轉體到...
絲綢之路再現長虹,徠卡TS16助力渭河特大橋轉體合攏
本月渭河特大橋雙幅雙墩8500噸橋體在隴海鐵路上方精確轉體完成,標志著聯通我國西北五省區與西南四省市的重點公路項目——隴(西)漳(縣)高速公路全線貫通。 隴漳高速公路全長近40公里,設計時速80...
新《測繪法》問答片段
什么是基礎測繪?我國對基礎測繪是如何管理的? 答:基礎測繪是在我國國土進行的具有基礎性和普遍適用性的測繪活動。測繪法第十五條對基礎測繪作了規定,即建立全國統一的測繪基準和測繪系統,進行基礎航...
國測一大隊改革發展紀實
40年眾志成城,40年砥礪奮進,中國人民用雙手書寫了改革開放以來國家和民族發展的壯麗史詩。 伴隨著祖國奮發前進的鏗鏘步伐,測繪人作為改革開放的實踐者、見證者、受益者,勇立時代潮頭,以一往無前的進...
衛星遙感+PAD定位 助力糧食產量測算
今年寧波海曙開展的糧食產量調查監測工作中的新要求——實割實測,通過測規結合衛星遙感與PAD(手持GNSS接收機)定位,精準測算糧食畝產。據稱,遙感測量下,早稻畝產數跟往年相差不多。 記者在現場看...
徠卡TZ12全站儀讓您輕松應對高鐵隧道導線測量
項目背景 京唐城際鐵路為服務于京津冀地區的一條具有重要意義的城際高速鐵路。起點位于北京站,終點位于河北唐山站,3標段工程為香河站,站中心里程為DK72+368,目前,中鐵三局集團四公司京唐高鐵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