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寶如何改變軌道交通的工作方式
一種快速、高精度測量的新方法使總部位于美國圣地亞哥的CL測繪公司改變了鐵路建設和維護的一項關鍵任務。該公司已經將這項新技術應用于中海岸運輸走廊項目,這是圣地亞哥地區鐵路服務的一項重大突破。CL鐵路測量經理Josh Draper表示,基于Trimble GEDO軌檢小車的新解決方案是一個“日以繼夜”的改進,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為新業務打開了機會。
這家位于美國南加州的公司正在使用Trimble GEDO軌檢小車來顯著提高了搗固前測量的工作效率,搗固是調整鐵路軌道以滿足設計要求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一輛名為搗固機的專用軌道車將抬升和撥動軌道,并重新復位支撐枕木的石渣; 然后軌道就移至新位置。
要做到這一點,搗固機需要對現有軌道與設計進行精準測量。每次經過搗固后,軌道需要被重新測量。在新建軌道時,經過兩到三次搗固(起道)逐漸將軌道提升到設計的位置。
GEDO Vorsys系統使用一對軌檢小車,一輛小車裝有全站儀,另一輛小車裝有棱鏡和其他傳感器,以提供精準的軌道測量
傳統上,搗固機人員依賴于測量人員使用全站儀打的樁。這些木樁間隔通常設置在7.62米左右,在搗固過程中,木樁可以提供高度和位置改正信息。然而Trimble GEDO Vorsys的出現,使得傳統的打樁不再需要。
安裝在一個單臺車上,Trimble GEDO IMS結合慣導技術與車載傳感器,以產生精準的軌道平面、高程、軌距和傾斜(超高)數據。數據以數字化方式傳送到搗固機,為操作搗固機的操作員提供即時、準確無誤的信息。
在鐵路建設領域,夜間工作是習以為常的
Draper已經使用Trimble GEDO IMS慣導型軌檢小車做搗固工作已超32公里。Draper說: “這次完成工作的速度跟之前比有天壤之別。” 他繼續說道:“單人作業,只需一部軌檢車。測量第一個控制點,然后將軌道上的小車移動到下一個控制點,就能獲得軌道上的所有核心數據。”由于控制點位于接觸網基礎上,相距70多米,這樣使得Draper可以緊隨著搗固機。“我就在他們后面。一旦他們越過控制點不到1米,我就讀取數據,得知軌道的形態。”Draper堅信,該軌檢小車系統將成為鐵路建設和維護的新標準。
CL公司董事長Dan Calvillo估計,有了天寶GEDO小車系統,他的團隊可以完成每天將近10公里的軌道搗固工作。除了Trimble GEDO IMS,他們還使用安裝在GEDO小車上的三維激光掃描儀,精確采集軌道和周圍特征,用于凈空分析、資產管理和其他與客戶相關的用途。Calvillo指出,Trimble GEDO IMS單人操作不僅加快了鐵路測量的速度,還大大減少了勞動成本,為其它任務騰出了技術人員。
在一次測量中,IMS可以采集軌道的平面、高程、軌距和傾斜(超高)信息
更多相關
我國測繪類攝影測量與遙感標準現狀分析
攝影測量和遙感學是通過傳感器系統進行記錄和測量,對數據進行分析和表示,獲得關于地球及其環境和其他自然物體和過程的可靠信息的一門科學與技術。攝影測量與遙感技術可用于測制各種比例尺地形圖,建立基礎地理...
基于BIM的AR(增強現實)放樣測量技術應用在建設項目中的重要意義
BIM是BuildingInformationModeling的縮寫,通常將其翻譯為建筑信息模型。BIM是一種建筑全生命周期信息化管理技術,具有可視化、協調性、模擬性、優化性和可出圖五大特點。...
CAD視口中的坐標系不見了!怎么辦?
當我們在打卡CAD時,左下角總會有一個坐標系,但是,如果我們的坐標不見了要怎么辦呢?今天,就來教大家,如何調出坐標系。CAD中的視口是一個二維的窗口,用于顯示三維模型或布局中的部分內容。視口本身并沒有...
效率提升40倍,北斗+AI定義道路養護新標準
新基建背景下,圍繞AI打造的新應用不斷涌現,AI道路巡檢便是其中之一。 千尋位置依托北斗高精度定位、地理信息采集、視頻圖像對比識別、公路專題地圖三維可視化等技術手段,打造AI道路巡檢解決方案,...
徠卡超高精度全站儀在長距離跨海高程傳遞中的應用
跨海大橋越建越長,跨過大海,傳遞高程,建立與陸地統一的高程基準讓我們頭都大了!距離太遠,已經突破了規范要求和常規方法的極限。徠卡超高精度全站儀借助第三方半自動化軟件,專項設計觀測方案,0.5″超高...
新春路上的測繪現場
根據自然資源部北海局工作安排,大連海洋環境監測中心站在“旅順新港、長興島、鲅魚圈”水文站開展高程測量工作。春節前夕接到水準測量任務后,自然資源部第一大地測量隊精密工程測量中隊水準組的測繪隊員們,驅...
徠卡移動掃描系統在鐵路復測中的應用
應用背景 隨著我國鐵路大規模的提速改造工程的建設,對既有鐵路的勘測設計任務也日益增多。由于鐵路行車速度快、密度高,使用傳統的既有線測量方法施測存在較大的安全隱患,且測量效率低。因此,在這種情況下...
千尋位置CEO陳金培:為什么時空智能已成基礎設施?
將懸掛在浩瀚宇宙中的衛星定位與導航能力,落地進手機、汽車與小學生書包中,共經歷了六年的艱難探索。 “一波又一波的數字化浪潮除了得益于互聯網、計算網兩大基礎...